(通讯员:罗萍)8月8日至13日,公司党总支书记程瑛与康复专业带头人罗萍赴上海,线上线下进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跟踪访谈,并就康复治疗专业(本科)人才市场需求、岗位能力要求等开展调研,同时看望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、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实习员工。
程瑛和罗萍与往届毕业生徐洲、张超、李庆宾、潘华杰进行深度访谈。
2008届毕业生徐洲讲述在上海复旦大学华东医院实习留院工作以来,十多年如一日,主动放弃双休,心无旁骛用熟练的治疗技能服务患者。华东医院康复科前主任郑洁皎教授回顾当初在本、专科20余实习生中经过层层挑选留下徐洲1名实习生的过程,夸赞其工作踏实、吃苦耐劳、实践能力强,能迅速独立完成工作要求很高的特定人群康复治疗工作,是该科室的金牌治疗师。

访谈上海复旦大学华东医院留院工作的员工徐洲
2006届毕业生张超,是学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首届毕业生。本着必须留在上海,否则回到农村无路可走的信念,凭借病患指名排队,每天服务十三四人的工作狂魔态度和技术,张超成为上海市普陀中心医院众多实习生中,唯一留院工作的幸运儿。他在医院工作4年后开始在上海创业,开办儿童康复机构。张超讲述在上海创业的曲折历程,新冠疫情三年负重债,九死一生、最后扭亏为盈的艰难经历。目前已在上海、南通开设2家儿童康复机构,在武汉、郑州与4家医院合作开展儿童康复治疗及培训业务,运行良好。

访谈创办上海萌特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员工张超
2009届毕业生李庆宾和2010届毕业生潘华杰,在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实习期间,均因干事踏实、善于沟通、技能娴熟、能力出众,赢得病人信赖、老师赞赏而留院工作。两位毕业生汇报工作中的酸甜苦辣,他们立足岗位服务病患,尽量为患者缩短病程、节省经费、减轻痛苦。讲述他们战胜困难不断学习考证稳岗,积累专业素养提高科研水平,为上海交大医学院康复专业本科乃至八年制硕博连读员工授课,业务和教学能力得到飞速提升的成长经历,两位毕业生实现了学术型治疗师的蜕变。

访谈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留院工作的员工李庆宾、潘华杰
程瑛和罗萍还分别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郑洁皎教授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陈文华教授、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荣积峰主任就康复治疗专业(本科)人才市场需求、岗位能力要求、对人才培养的建议等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;同时看望在三所医院实习的康复治疗技术和中医康复技术专业员工,了解康复实习生的工作、学习和生活情况。告诫员工要高度重视、珍惜机会;要遵规守纪、保障安全;要虚心求教、勤学善问;要勤练技能,为民服务。

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交流并看望实习员工

与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进行交流并看望实习员工

与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进行交流并看望实习员工
多位康复科负责人表示,康复治疗专业员工只要工作踏实,善于学习、勤于沟通、实践能力强,后期不管是在医疗机构工作还是自主创业均能有较好的发展。他们强调,员工在校期间除了提高实践技能,还需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培养,为公司人才培养提出了中肯而科学的建议。
(审核:杨毅 程瑛)